**
波黑(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与乌克兰,两个位于欧洲东南部与东欧的国家,虽地理上相隔一定距离,却在历史、政治与地缘格局中存在微妙的联系,两国均经历过战争创伤,面临复杂的民族矛盾,并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寻求自身定位,本文将从历史渊源、现实合作与挑战、国际立场三个维度,探讨波黑与乌克兰关系的演变与未来。
历史纽带:从奥斯曼帝国到苏联影响
波黑与乌克兰的历史交集可追溯至奥斯曼帝国时期,15世纪起,奥斯曼帝国征服了巴尔干半岛,波黑成为其重要行省,而乌克兰南部(如克里米亚)则长期受奥斯曼势力渗透,这一时期,两地的贸易与文化往来为后来的联系埋下伏笔,19世纪后,随着奥斯曼衰落,波黑被奥匈帝国吞并,而乌克兰东部则逐渐被沙俄控制,20世纪,两国均成为南斯拉夫与苏联的组成部分,经历了社会主义时期的制度同构化,1990年代,南斯拉夫解体与苏联崩溃几乎同步发生,波黑陷入内战(1992-1995年),乌克兰则在独立后面临经济转型困境,这段相似的“阵痛期”成为两国理解彼此困境的基础。
现实合作:经济与安全领域的有限互动
近年来,波黑与乌克兰的合作主要集中在经济与区域安全领域,根据乌克兰海关数据,2022年双边贸易额约1.2亿美元,以农产品(乌克兰小麦)和工业制品(波黑铝材)为主,2021年,两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意向书,试图降低关税壁垒,在安全层面,波黑虽未直接参与乌克兰危机,但作为北约“和平伙伴关系”成员国,其部分军官曾接受乌克兰军队的反恐经验培训,值得注意的是,波黑塞族共和国(RS实体)与俄罗斯关系密切,导致波黑联邦政府对乌立场呈现“双重性”——中央政府支持乌克兰领土完整,但塞族领导人多次公开反对制裁俄罗斯。
国际立场分歧与内部矛盾
俄乌冲突爆发后,波黑的反应凸显其内部民族分裂,2022年3月,波黑主席团三位成员(分别代表波什尼亚克族、克罗地亚族和塞尔维亚族)未能就谴责俄罗斯达成一致,最终仅以“个人名义”发表声明支持乌克兰,这种分裂源于波黑1995年《代顿协议》设计的复杂政体——塞族实体与俄罗斯传统盟友关系深厚,而波族和克族则倾向欧盟,相比之下,乌克兰多次呼吁波黑“克服内部障碍”,在国际舞台上形成统一声音,2023年,乌克兰驻萨拉热窝大使馆发起“乌克兰文化周”活动,试图通过软实力弥合分歧。
欧洲路径下的共同挑战
两国均将加入欧盟作为战略目标,但进程缓慢,乌克兰2022年获欧盟候选国地位,波黑则迟至2023年才被批准开启入盟谈判,共同挑战包括反腐败改革、少数民族权利保障等,专家认为,若波黑能协调内部立场,未来或可在能源领域与乌克兰深化合作——乌克兰的电网与波黑同属欧洲大陆同步电网(ENTSO-E),而波黑潜在的水电资源可补充乌克兰战后能源缺口。
波黑与乌克兰的关系是“弱互动中的强象征”,两国交往虽受制于内部矛盾与大国博弈,但其互动模式揭示了后冲突社会如何在外交中平衡历史包袱与现实利益,在欧盟东扩的背景下,两国的合作或将成为检验欧洲“韧性”的微观案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